「心理師,那個某某床的病人一直說想死,也不是說有自殺意念,就是他覺得很想早點死掉,不想活了,(病房)主任今天查房又問我一次,認為我沒有積極去處理這件事,應該要探詢病人”為什麼想要死”,要去關照病人的靈性層面,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該做什麼?」來我們病房接受安寧訓練的H醫師似乎遇到一些狀況,想要詢問我的建議。
「那你覺得呢?」我想要多聽聽他的想法,也試著同理他無奈的表情。
「我是覺得在醫療上我好像真的不能幫他什麼了,病人跟家人的關係不太好,每次太太來病房他都會生氣,然後兒子中輟打工讓他覺得很煩,病人的哥哥也會唸他,太太跟哥哥因為他生病的事情有一些衝突…。這些事情病人也不太想講,我問多了覺得他會有點厭煩,而且問出來我也覺得我沒辦法做什麼。重點是病人氣切,不方便說話只能讀嘴型,因為人不舒服,寫字又很慢…」H醫師滔滔不絕地說出他的觀察。
中間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對話,我試著用一些問題促發他設想病人的處境,也從心理專業的角度回應他某些具體可行的方向,並提出他已經做到的部分給予肯定和鼓勵。最後,我試著摘要剛才聊的內容:
「聽起來,其實你已經有你自己的觀察和想法,我想主任問你這個部分,只是希望你能夠從中有新的看見和學習,而非覺得你一定要做點什麼?
在這樣的處境之下(末期疾病、疼痛、無法說話也沒力氣寫字、和家人關係大多是指責與衝突),病人想要早點邁向死亡好像蠻正常的。我們不需要認同他想要死的意念,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同理和接納他想要一死以求解脫的心情,或許可以說「恩~很辛苦吧?你提到每天都會痛,又不太能說話,大部分的病人在你這樣的狀況之下,也都會想要早點死,覺得那反而是一種解脫」。
接納不等於認同,在法律和倫理上我們不能幫助他提早死亡,也不認為這是對的,但是我們沒有要立刻去否定他的感受。可以想見如果我們太快跟他說一些老生常談「你不要這樣想!要正向面對!」、「在生命的最後你要與家人和解啊~(四道人生)」、「老天爺沒有要你現在走,一定有祂的用意」、「都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你還有沒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情?(心願完成)」,可能反而會讓我們跟他的鴻溝更深
要知道我們帶著這些想法是因為我們是健康之人,活的好好的,可以吃可以睡可以說話,死亡對我們的意義與對這個末期病人的意義截然不同!「帶著我們的經驗和專業來看他的處境並想要給他建議」這件事情,要抱持非常謙卑和保留的態度。
我們醫護人員的訓練過程好像就是被要求要為病人做點什麼,所以當我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就可能會覺得無助、想要退開。然而我們可以想想,穿著白袍的我們,在醫院中通常被病人投射了很多power,如果我們這樣的角色,能夠靜靜的待在病人旁邊,一起體會這個令人無奈、無法有什麼具體作為的處境,那會有多麼不一樣?有兩個人一起承擔,無助似乎就稍微小了一點。
然後,探詢「為什麼想死」的用意是什麼呢?這是一種因果線性關係的思維:想死有一個(或數個)原因,把原因給解決了,他就不想死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跟他過去的生命經驗、人際脈絡,還有現時現刻的身心狀態有關,在生命末期去探索想死的原因,真的會有幫助嗎?我沒有答案…
或許我們可以換另一種思維,帶著未知(not knowing)的眼光,何以是"當時"病人說了他想要早點死?當下的情境是什麼?你們談到了什麼話題?之前發生了什麼事?當他說「我想要早點死掉」的時候,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想要醫生幫忙安樂死?想要找人談談死亡?想要尋求慰藉?還是什麼?其實我們並不清楚。
而且想死不會是病人目前生命的全部,我們只關心他的負向層面嗎?是否可以多問一點其他面向,包括:他的內在資源、個人力量…等。他想死多久了?可是沒有死成,那他如何能活到現在呢?他到現在還是可以跟我們談這些,願意跟我們說話,這是怎麼辦到的?他怎麼看待這樣的自己?談論死亡有很多種方法,也有很多種面向,不會只有線性因果思維而已呀!」
講完這一大串,我們兩個在討論室沈默了一段時間,彼此都因為這些討論激發的火花而有所沈思。
「心理師,謝謝!有些東西我從來沒有這樣思考過,讓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也謝謝你願意為了病人跟我討論這麼久,才能一起討論出這些,希望這樣的討論對那個病友有幫助」
===============
2015/10/08更新
「那你當時怎麼辦?」我好奇地問。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有任何對這個”人”的欣賞或好奇嗎?或許可以問「在這麼不舒服的狀況下,當你想要結束自己的痛苦時,卻還能夠想到媽媽,這真是很不容易,你是怎麼辦到的?」、「你怎麼看到這樣為了媽媽而選擇承擔苦難的自己?你何以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當我們真心這樣發問時,就有機會邀請這個人看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和努力,進而給自己一點肯定。
===============
2015/10/08更新
不只是醫生,任何一個照顧者都可能會遇上這樣的對話,之前在一個對象是居家照顧服務員的悲傷輔導課程中,就有人提問:「老師,我之前照顧過一個漸凍人,他說他很想自殺,但是因為他住的房子是他媽媽的,他覺得不可以死在這邊,會害到媽媽(的房價),這種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回應他?」
「那你當時怎麼辦?」我好奇地問。
「我當時就勸他啊!說對啊!你這樣自殺會害到媽媽,為了媽媽你不可以死之類的」,現場我也邀請其他學員一起討論可以怎麼回應。我試著整理一下大家的討論結果,加上我自己的想法,鼓勵大家一起想想看: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有任何對這個”人”的欣賞或好奇嗎?或許可以問「在這麼不舒服的狀況下,當你想要結束自己的痛苦時,卻還能夠想到媽媽,這真是很不容易,你是怎麼辦到的?」、「你怎麼看到這樣為了媽媽而選擇承擔苦難的自己?你何以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當我們真心這樣發問時,就有機會邀請這個人看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和努力,進而給自己一點肯定。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陪著這個人探索並增強與重要他人的關係,例如「你跟媽媽的關係如何啊?你是怎麼願意為了媽媽承擔這些?」、「當媽媽知道你這樣為她著想時,她會說什麼來鼓勵你或謝謝你?」,學理上這個叫做關係問句,但其實就是想要藉由當事人跳脫自己的觀點,從重要他人的視野來觀察自己(尤其是正向的部分),而且促進當事人與重要他人產生連結(可以增進價值感和自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