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戴口罩之外的安心法則





最近因為大陸新型冠狀(武漢)病毒肺炎疫情,我們會開始有一些因應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以下是諮商心理師的簡單提醒:

常見的反應包括:生氣、擔憂、焦躁、神經質、對周遭環境或自身健康過度警覺、從原本的人際互動中退縮、不容易靜下心來、睡眠品質變差等。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Xenophobia(中文翻做生客恐懼/排外性/懼外語症),意思是人們會害怕來自外地的人,然後還可能因為自己有這樣害怕而感到不好意思或罪惡感。以這次的武漢肺炎為例,Xenophobia就是我們現在可能會害怕接觸最近去過武漢和湖北的人,擴及變成畏懼最近從大陸過來的人們,更嚴重一點聽到大陸口音就會想著是不是要避開一點,或是例如我最近在line的群組中就看到這樣的訊息「緊急通知,XXXX號有疑似發燒從大陸回來人士,請大家小心,且勿行走小巷子」。


您可以試試看,
焦躁時幫自己叫暫停
我們會很想要獲取更多資訊,幫助自己面對疫情也保護自己和家人,但是面對過量的資訊常會癱瘓大腦的決策能力,尤其是現在新聞媒體的標題常需要較為聳動,就算是眼睛掃過這些文字都可能潛移默化地激發情緒反應,若發現自己開始焦躁不安,請先轉移注意力,暫時避開這些資訊管道(如:電視媒體、網路新聞、臉書、IGline群組),如果真的很想要知道相關資訊,就聚焦於正式官方訊息(如:Line@疾管家
區分事實和擔憂
一般而言,焦慮擔憂是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但是我們的身體無法區分哪些是真實發生的壞事,哪些是我們擔心發生(但尚未發生)的壞事,舉例來說,「聽見他人咳嗽」的事實就是「附近有人在咳嗽」,這個人為何咳嗽,或對身邊的人有什麼影響,我們不得而知。可是過度擔憂的人們「聽見他人咳嗽」可能會很直覺地聯想「糟糕,他是不是感染者,我可能會被病毒傳染」,而開啟一連串的身心反應,浪費不必要的力氣。同理,有些時候去便利商店「沒買到口罩」的事實就是「口罩賣完了,我這次沒有買到口罩,但是有些人可能會災難化思考「完蛋了,我買不到口罩,我會有防疫漏洞」,這樣想的結果就是無法安心地過這一天,光是擔心就飽了。
培養健康習慣
其實就算沒有這次的武漢病毒疫情,面對病毒感染的一般保健常識還是值得我們落實在生活中,所以勤洗手(請記得完整的洗手七步驟:內外夾弓大立腕)、健康的飲食和作息、適度的運動。還有一個重點是:需要時戴口罩,目前疾管署的建議是「身體健康、戶外運動都不用戴口罩」、「近距離/密閉空間/長時間接觸人群可考慮配戴口罩」、「出入醫院、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免疫較差者要戴口罩」。

20200401更新
降低風險!指揮中心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簡單來說「室內應保持 1.5 公尺、室外保持 1 公尺」、「若雙方正確佩戴口罩,則可豁免社交距離」,除了在餐廳吃飯或身處戶外空曠的地方可以除下口罩外,其他地方應該都需要戴口罩了。

建立社群感(全體共同防疫)
雖然目前應該盡量避免接觸人群,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工作崗位上為大家服務,除了辛勞的醫護人員之外,還有許多服務業的工作者,可能是櫃臺人員、老師、心理師、社工、健身教練等,他們整天都需要講話,但是為了讓彼此安心,他們願意整天戴著口罩,例如我的健身教練就願意在教練課時全程帶著口罩,健身房有音樂,所以他戴口罩講話要更大聲,然後他也要輔助我舉啞鈴,戴口罩會影響呼吸,但他卻說因為我是正在運動的人戴口罩更困難,所以乾脆他戴就好,無論如何,我都很感謝他這份心意。再例如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海報提醒全體會員在會談時應該全程戴口罩,所以我自己或其他諮商心理師,最近在諮商室內,個案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但是我們會要求自己全程戴口罩,保護彼此也讓個案安心。還有許多輪值排班在各類出入門口協助量體溫/噴酒精的工作人員,甚至是各便利商店的店員,努力分裝口罩銷售還要不斷地重複今天口罩賣完了,幾點會補貨...等。這些人都是為了我們整體社會的福祉在盡一份心力,適時地跟他們說聲「謝謝!辛苦了!」,可以促進我們的群體感,雖然彼此是陌生人,但我們都在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對抗疫情。



留言